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本刊特稿
    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治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论述
    何显明
    2016, 32(4):  5-15. 
    摘要 ( 2464 )   PDF (2772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方略一个标志性的核心理念,不仅揭示了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本性的历史课题,而且全面拓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思想视野,展示了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题研讨:政治生态与反腐败
    政治生态视角下的反腐败:兼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孙关宏
    2016, 32(4):  16-22. 
    摘要 ( 2423 )   PDF (2766KB) ( 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均衡”,有均衡就有和谐,没有均衡则会出现问题。因而政治生态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政治均衡问题,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平衡或者说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均衡是这一问题的核心。从政治生态视角来看我国的反腐败,其长远目的和最终归属必须要关注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力求达到二者的均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反腐败才能真正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才能实现整个政治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党纪反腐:价值、问题及其功能开发
    龙太江李 辉
    2016, 32(4):  23-30. 
    摘要 ( 2275 )   PDF (2766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利剑,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不仅方式独特、效果显著,而且承载着重要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法律价值。然而,党纪反腐在实践中存在的诸如相关配套制度缺乏、部分党纪规定与国法契合度不高、重要领域党纪建设不完善以及执行落实不足等问题却大大削弱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因此,党纪反腐需要通过废旧立新,提升其质量和严谨性;完善党纪法规配套措施建设,增强其系统性;实现纪法分开,加强党纪国法之间的衔接协调;立足现实反腐需要,保障党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执行力,确保党规党纪刚性运行等措施进行完善,以求在不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同时,有效地正风肃纪,建设廉洁政府。
    净化公职人员从政环境的单位机制研究
    袁峰
    2016, 32(4):  31-38. 
    摘要 ( 2384 )   PDF (2766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单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公职人员从政的直接载体。当前一部分公职人员在特定单位从政环境中出现了背离规范行为模式的趋向,在单位层面净化公职人员的从政环境应当成为我国政治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当前要以公共部门治理的一般规律及公共部门治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政治生态监测把握公职人员单位从政环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依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明确治理的关键点,针对问题滋生及蔓延的主客观原因明确治理要求,在此基础上,遵循积极治理的理念,研究构建公职人员单位净化从政环境的实施机制。
    小官大贪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机制
    夏远永
    2016, 32(4):  39-45. 
    摘要 ( 2525 )   PDF (2766KB) ( 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官大贪是由公权监督失控导致的基层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以权谋私、损公肥私、钱权交易等政治腐败现象,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小官大贪的生成逻辑涉及人性逻辑、权力逻辑、制度逻辑和权利逻辑。小官大贪产生的本质原因是小官因人性弱点、民主缺失、制度漏洞而导致的权力滥用。治理小官大贪的实践进路主要有:加强对小官主体的思想改造,健全完善“不想腐”的廉能文化教育机制,把小官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完善“不能腐”的权力监督机制,实现基层的党内法治和行政法治,健全完善“不敢腐”的党纪国法反腐治理机制,认真对待民主权利,健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民主参与反腐治理机制。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马哲)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共识
    张荣化 陶磊
    2016, 32(4):  46-52. 
    摘要 ( 2344 )   PDF (2766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实践活动,民众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主体,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共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共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达成的民众共识,另一类是尚未达成的民众共识。其中,具有逻辑关联性的政治共识、情感共识、价值共识是第一类的具体表现;制约民众共识形成的理论共识、制度共识、区域共识是第二类的具体表现。国家必须及时发现和科学引导民众共识,让生态文明建设和民众共识尽早形成内在契合,进而不断巩固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最终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其相关研究检视
    李武装
    2016, 32(4):  53-59. 
    摘要 ( 2291 )   PDF (2766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而来的“中国样本”,其学科性质兼具理论和应用二重性;研究对象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论与实践而展开的诸多论域与相关高地;研究框架包括主体形态和其它必要范畴;研究方法则集中于多学科、多视野的不断借鉴、融合与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集中于三大理论框架的探索:社会主义新质论,主要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新的伟大工程理论,其理论宗旨是澄明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新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则主要涵括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理论攀升在于解决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
    治理现代化
    论国家治理范式的法治化转型
    徐邦友
    2016, 32(4):  60-68. 
    摘要 ( 2194 )   PDF (2766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范式正朝着法治化方向转型。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的逻辑必然,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繁荣的逻辑必然,也是人民大众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的逻辑必然,还是我国和平崛起融入国际社会的逻辑必然。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必须遵循六大基本逻辑:一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二是努力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三是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新法制原则,四是努力实现改革发展与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五是注重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同频共振,六是始终注重“历史传承、本土创制和借鉴吸收的有机统一”,并注重实现领导力量与推动力量、大众力量与精英力量、体制内力量与体制外力量、自发力量与自觉力量的协合。
    我国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多案例分析
    徐 林凌卯亮
    2016, 32(4):  69-75. 
    摘要 ( 2413 )   PDF (2766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不仅衡量着一座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而且彰显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备受“垃圾围城”困扰的我国城市更是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杭州市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家再生资源企业在废弃物回收和治理模式方面的异同显示:一方面,政府作为“元治理者”在废弃物处理链条后端的适当撬动可以为整条处置链上市场机制的启动和社会主体的参与创造条件,从而大大提高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水平;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为废弃物回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使参与者有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浙江现象与经验
    “一带一路”和北极航线背景下的“港口经济圈”建设研究 ——以宁波为例
    李振福寿建敏
    2016, 32(4):  76-81. 
    摘要 ( 2385 )   PDF (2766KB) ( 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波提出的打造“港口经济圈”的重要决策符合“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也与宁波的北极航线地位相吻合,对于提升宁波的国家战略地位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港口经济圈”内涵的基础上,认为“港口经济圈”建设在提升宁波的国家战略地位、推进宁波城市国际化建设、增强其在华东片国内外运输的核心地位、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诠释海洋强国战略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同时也指出宁波在将“港口经济圈”上升至国家战略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具体表现在“港口经济圈”的构建主体具有模糊性、“港口经济圈”的立足点具有狭隘性、“港口经济圈”的构建视角具有局限性、“港口经济圈”的构建范围具有不稳定性等方面。进而,文章提出以“大宁波路港经济圈”作为促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的应对策略。
    发达地区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现状与问题 ——基于杭州市萧山区两镇的实证研究
    龚上华柯红波
    2016, 32(4):  82-89. 
    摘要 ( 2321 )   PDF (2766KB) ( 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杭州市萧山区两镇调查数据的剖析可知,当前发达地区农民对生活品质建设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满意度较高,但当前农民生活品质提升仍面临许多问题与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未来发展。以新型乡村精神共同体建设为载体,乡村的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各项政策制度成龙配套、治理策略和手段的调整、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基层制度建设及农民信仰与意识形态社会化整合等是促进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新路径。
    政治与行政
    城乡一体化路径的理论探析——从商品实体交易时代到电子商务时代
    张蔚文李学文
    2016, 32(4):  90-98. 
    摘要 ( 2107 )   PDF (2766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中国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典型现象。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商品实体交易模式和城乡分离与二元结构形成的关联,指出在城乡因节省交易费用而分离之后,城市因作为实体交易市场的载体获得了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政治的集聚效应,而对应地,农村则存在两个天然经济劣势——劳动分工水平劣势和交易效率劣势,城乡二元结构由此形成。据此本文提出两条城乡一体化路径,其一是改变农村的劳动分工水平劣势,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迁移到城市,也即是城市化的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其二是改变农村交易效率劣势,使生产和消费获得择址自由,各种要素不仅在城市层级之间有自上而下流动的动力,电子商务及其互联网基础正是对农村交易效率劣势的有效弥补。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通过改变中小城市、农村的交易效率劣势,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在商品实体市场交易模式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这一路径就是去中心的网络化。
    文化政治经济学批判、竞争式治理与危机管理的危机——杰索普国家理论的新进展
    何子英
    2016, 32(4):  99-106. 
    摘要 ( 2269 )   PDF (2766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及其危机管理与治理失败的全球性检讨与反思。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杰出代表杰索普将“文化”(包括思想、知识、理论与科技等)要素引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传统之中,发展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文化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指出资本主义的稳定及其治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取决于“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的双重塑造过程,当前的资本主义危机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危机与失败。要摆脱当前的危机和治理失败,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寻求一种与基于思想、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相适应的“竞争式治理”,即将治理建立在知识竞争和学习演化机制之上。但是,“危机管理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倾向,当前的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匮乏与失败。因此,即便“竞争式治理”也会出现治理失败,从而也无法根本避免未来的资本主义危机。
    日本混合选举制改革以来的政党体制变迁及其可能走向
    周建勇
    2016, 32(4):  107-114. 
    摘要 ( 2378 )   PDF (2766KB) ( 2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举制度与政党体制高度相关。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已证明,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制和议会内两党制度的形成高度关联,比例代表制有助于形成多党制。那么,混合选举制会导致何种政党体制呢?我们对1996年进行选制改革以来的日本选举进行研究发现,实行混合选举制以来,众议院出现了两次政党轮替,最大的两个政党垄断了议会多数席位(2012年稍许例外),小党空间有限,有效议会政党数持续减少。但从有效议会政党数来看,日本政党体制更可能走向两党体制,而非一党独大体制。当然,纯粹的选举制度与政党体制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需要更加综合和深入的研究。
    党的建设
    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演进及其行为取向
    张超
    2016, 32(4):  115-122. 
    摘要 ( 2394 )   PDF (2766KB) ( 1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社区党建对于中国共产党确立其在城市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城市社区不同于传统单位的政治生态又使得城市社区党建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社区党建活动。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意识阶段、政策思路形成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在此过程中,社区党组织表现出国家化和行政化的双重行为取向。这一双重取向的出现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并有助于解决社区党建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但是其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社区党建的演进历程表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构建一元化权力结构的目的出发,用自身的党建逻辑在型构社区的权力结构;另一方面,社区的制度环境也在推动着社区党组织的转变乃至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党建活动与社区民主自治的发展也在进行着双向的互动。
    社会治理视域下执政党与社会的沟通及其改善
    贠 栋王建华
    2016, 32(4):  123-128. 
    摘要 ( 2474 )   PDF (2766KB) ( 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现代社会治理过程中,与社会沟通是执政党一项基本的社会性功能。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来看,社会结构的多元性、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以及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技术变革都给执政党与社会沟通带来了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实现政党社会功能的回归、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作用、健全政党的多元化沟通机制以及创新政党沟通社会的技术工具等方面来提升执政党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与效力。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