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刘海涛
    2018, 34(1):  5-12. 
    摘要 ( 3100 )   PDF (2754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九大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道路,遵循了文明进步的历史逻辑,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思想与我国发展新方位
    牛先锋
    2018, 34(1):  13-19. 
    摘要 ( 2229 )   PDF (2747KB)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判断社会发展历史方位,是分析社会矛盾、形成发展思想、制定发展战略的立足点。发展阶段定位清楚了,才不至于犯方向性的大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发展阶段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探索社会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上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今天,学习和挖掘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思想,为我们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征,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新战略、新要求
    李俊伟
    2018, 34(1):  20-27. 
    摘要 ( 2299 )   PDF (2747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负起“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承诺,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重塑了党的整体形象、展现了党的生机与活力,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部署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战略,提出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新发展和新境界,成为当前和今后规范和指导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
    执政党治理
    新时代的政党建设:战略目标与行动逻辑
    陈明明
    2018, 34(1):  28-37. 
    摘要 ( 2285 )   PDF (2747KB) ( 1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一个信仰坚定、集中统一、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政党,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党建工作在思路、制度、方略上有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阅读和思考,讨论了新时代政党建设的这些变化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维护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平稳实现中国现代化转型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管理、服务与治理功能的政治衡平——从历史变迁看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新定位新要求
    刘红凛
    2018, 34(1):  38-47. 
    摘要 ( 2311 )   PDF (2747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组织功能历史变迁看,尽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与基本功能在革命年代、计划经济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吸纳党员与对党员教育管理则始终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功能,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功能。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统筹与衡平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功能、密切联系群众功能、服务功能与基层治理功能,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吸纳党员与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功能,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之社会功能,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克服基层党建功能错位、政治功能弱化乃至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
    社会治理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景跃进
    2018, 34(1):  48-57. 
    摘要 ( 2832 )   PDF (2747KB) ( 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从宏观角度考察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正在经历的历史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基本动因是农业税费改革和城乡资源配置关系的逆转。由此,国家权力以项目、下派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财政支付村干部报酬等方式全面进入乡村社会。国家权力的下渗一方面加深了原本就存在的村干部行政化现象,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村民自治的新实践——各地在自然村层面寻求新的自治形式。论文区分了行政化的不同类型,将新时期村干部行政化现象归纳为“选择性行政化”。在考察其对村庄治理带来的复杂影响的同时,探索未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可能图景。
    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发展路径——基于国家能力视角的考察
    林闽钢
    2018, 34(1):  58-64. 
    摘要 ( 2191 )   PDF (2747KB) ( 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基于国家回归理论所形成的国家能力视角,提出国家和社会在互构的过程中,“强国家—强社会”可能是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自主性虽然是关键性问题,但必须要把不同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发展路径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完整分析社会组织的发展。论文通过分析社会组织目前发展路径的多样性,提出能促型发展路径应是最佳的选择。
    地方治理
    中国地方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郁建兴
    2018, 34(1):  65-74. 
    摘要 ( 2607 )   PDF (2747KB) ( 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从地方治理视角观察当代中国发展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治理是治理理论所倡导的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分权化、参与式决策等理念的主要实践场域,它能够促使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转型,形成更具回应性政府和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格局。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地方治理体系已逐步成型,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已然凸显,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主体性地位逐渐获得,市场主体得以建立,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三大主要元素;央地关系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等纵向政府间互动机制、政府与市场互动机制、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机制等逐渐形成。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在运行中体现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治理模式,又具有较强的体制创新、自我改良能力以及灵活的制度弹性,体现了分权化趋势和多主体合作等特征。在新时代的发展和治理中,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地方政府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将会有更多的空间与舞台,信息技术革命将改变地方治理网络组织的运行方式,而提升民众获得感将成为中国地方治理的最重要目标。
    作为治理资源的协商民主——地方官员协商式决策的功能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林雪霏 傅佳莎
    2018, 34(1):  75-84. 
    摘要 ( 2065 )   PDF (2747KB)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协商民主作为治理资源,在中国的治理情景下主要发挥着搭建公共通道、参与公共决策以及监督公权力三类治理功能。本研究通过面向十二省市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问卷调查,试图展现地方官员采用协商式决策时的功能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数据结果显示,地方官员在理念认知和操作方式上都更偏好于开发协商民主在“参与公共决策”方面的功能,这不仅是为应对决策主体的信息困境,更有基于秩序和成本的考量。进一步考察影响其功能偏好的因素时发现,政协系统一贯地表现出对公共议题的偏好,而企事业单位则基于其市场化程度对协商式决策的各项治理功能从认知到操作上都高度适应;处于各职务级别的官员由于体制的保守性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监督公权力”操作形式的回避;任现职时间越长的地方官员,越看重“搭建公共通道”、回应民众切实需求的意义和方式。这些发现为了解协商民主与地方治理的功能耦合状况,以及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浙江现象与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两只手”相结合——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浙江实践与启示
    陆立军
    2018, 34(1):  85-91. 
    摘要 ( 2214 )   PDF (2747KB) ( 1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做报告以及主政浙江期间和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分析了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定位“两只手”的关系,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两只手”相结合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重塑政府改革的逻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中心的讨论
    何显明
    2018, 34(1):  92-99. 
    摘要 ( 2189 )   PDF (2747KB) ( 1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外置压力构建最强倒逼机制,确立最直观的改革评判标准,将政府效能改革推向极限值,在打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增设—再精简—再增设”的怪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重塑政府改革的逻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点,形成层层倒逼、层层递进的改革推进机制,将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和行政流程变革以及大部门体制改革和府际关系调整,形成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完整路线图。
    比较治理
    英国的规划:新公共管理、网络治理还是后民主
    马丁?拉芬
    2018, 34(1):  100-111. 
    摘要 ( 2158 )   PDF (2747KB) ( 1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新公共管理、网络治理和后民主三个框架来识别和解释在英国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制度变迁方向。这三个框架被用来评估过去二十年间土地利用规划中中央集权化的程度或者地方分权化的程度。最近一届工党政府(1997-2010)和保守党占主导的联合政府(2010-2015)在这个议题上的观点截然不同。工党政府引入规划政策和巩固区行政管理机制,这个机制已经代替了地方主义者的规划系统和次级区的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伙伴。文章结论是,尽管所有的政党都否认次级国家机构的政治或者其他资源会威胁到位于威斯敏斯特的中央政府,但不论是工党政府还是保守党占主导的联合政府,二者均已开始着手那些有助于增加中央集权控制的政策,只是中央集权化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形式。
    法与治理
    指导性案例适用技术的国际比较
    雷磊
    2018, 34(1):  112-118. 
    摘要 ( 2161 )   PDF (2747KB) ( 1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指导性案例的适用技术有必要借鉴域外经验。在普通法系国家,法官裁判过程大致为:先利用判例检索系统寻找判决先例作为基点,然后运用归纳推理确定先例的判决理由,运用类比推理比较先例与待决案件的相似性,最后运用演绎推理得出判决结果。大陆法系的判例制度产生于辅助成文法统一适用的需要。在德国,多是通过查找法院的判例集中的引导词来识别判例,适用基本上并没有脱离演绎推理的论证方式。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在适用上既要比较案件事实,又设置有裁判要点,从而显现出与两大法系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指导性案例适用技术可以被模式化建构为四个阶段,即查找可参照适用的指导性案例、进行相似性判断、运用排除规则进行检验和适用裁判要点。
    比较法视角下我国文化行政法制的建构挑战
    卢超
    2018, 34(1):  119-125. 
    摘要 ( 2141 )   PDF (2747KB) ( 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领域的发展,我国相对滞后的文化行政法制建设越发不适应法治政府的要求。从比较法的视角来看,文化行政法存在强调自由市场与精细化监管的北美模式,以及文化产业政府扶持为特征的东亚模式这两种类型,这两类文化法建构范式在法治实践中各自具有优缺点。我国文化行政法的发展需要从本土实践出发,并吸收域外文化法制建设经验,从政府监管组织体系、文化产业促进模式以及社会整合功能等多重角度着手,对我国文化行政法制体系进一步予以重塑改革。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