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和显著优势
    姜辉
    2020, 36(5):  5-10. 
    摘要 ( 1523 )   PDF (4509KB) ( 1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即“制度优势群”、“主要制度群”和“方向任务群”,是具有开创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作为科学严整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具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显著特征,就是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实现了发展、改革、治理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坚持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立足中国实际、中国发展、中国经验作出的科学概括和现实回答,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促进我们须从“两个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思考我国国家治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创新中结构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在世界大变局中对两种制度、两种治理模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国家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基于制度理性的视角
    徐邦友
    2020, 36(5):  11-18. 
    摘要 ( 1385 )   PDF (4500KB)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以来,人类政治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实践,从制度理性视角看,就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理性化过程。制度理性化在不同国家有完全不同的政治实践和制度表现。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创造出制度理性化的全新实践形式,它具体表现为权威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系统化、特色化和效能化七个方面;而我们独具的历史——社会——文化逻辑决定了我国制度理性化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路径,它们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国方案。
    理论视镜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未来走向——与周雪光先生商榷
    姚选民
    2020, 36(5):  19-27. 
    摘要 ( 1464 )   PDF (4500KB) ( 2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这项研究中,文本作者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有力地回应了中国大历史特别是新中国70年来波澜壮阔发展历程所提出的系列重大课题。缘于该研究所运用之韦伯“合法性基础—权威类型—支配形式”理论视镜的价值底蕴,文本作者关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之未来走向的预判与其研究中的主体逻辑相矛盾,形成了可称之为的“周雪光悖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未来走向,不是现代西方世界所追求之善治秩序的“法治”这一至善法理秩序状态,而应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之善治秩序的“国治”(内含“天下平”内容)这一至善“治国”秩序状态,在当下新时代则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拱卫之善治秩序状态。
    领导授权选择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段柯
    2020, 36(5):  28-37. 
    摘要 ( 1251 )   PDF (4500KB) ( 1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的领导授权理论是以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为分析底蕴的学说,但现有的分析和研究偏重对领导授权的积极影响,而较少涉及实际存在的负面影响。本文在概要评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条件-风险-选择”这一体现行为经济学要义的分析框架,考察了领导授权选择行为机理,认为领导授权行为在受有限理性和认知约束的同时,还会受到授权条件和授权风险的影响和引导;针对这些约束和引导,本文构建了旨在描述有限理性下领导授权的期望模型和行为选择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指出领导授权并不一定会带来积极效果,认为自利型授权会对下属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只有权变型授权和直觉型授权才会大概率产生正面影响;围绕以上观点,本文依据模型展开了实证研究,试图论证领导授权之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
    评比表彰与城市治理——来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的经验证据
    王英;唐雲
    2020, 36(5):  38-49. 
    摘要 ( 1236 )   PDF (4500KB) ( 1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比表彰作为引导和调适城市治理的重要顶层设计,旨在实现对城市治理绩效和效能的政策激励,推动城市发展。基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一评比表彰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对城市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抑制了城市环境治理绩效,并未出现预期的积极治理效应。尽管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有助于地方政府加大环境规制力度,但未能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同时较高的外资开放水平和能源消耗也不利于环境治理,从而导致其治理成效不可持续。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地方官员年龄相对较小以及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地级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对城市环境治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执政党治理
    基层减负背景下“责任甩锅”现象透视及其治理路径
    吴海红;吴安戚
    2020, 36(5):  50-56. 
    摘要 ( 1552 )   PDF (4500KB) ( 2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责任甩锅”是当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一种突出表现,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责任甩锅”的显见危害在于弱化基层治理效力、催生痕迹主义和削弱基层的自主性和服务功能。“责任甩锅”之所以会发生,是在全面问责体制下的一种避责策略,而“责任甩锅”之所以能发生,是对属地原则的滥用。解决“责任甩锅”,从理念上回归治理本源,根本在于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要突出干部的责任伦理,以及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理念;从秩序上理顺权责关系,为任务下沉配备资源和设置门槛,以及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从技术上发挥“智治”作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数据跑路”代替“干部跑路”。
    社会治理
    近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与政策实践的反思
    肖唐镖
    2020, 36(5):  57-69. 
    摘要 ( 1179 )   PDF (4500KB) ( 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0年来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进步,直接来自于体制与政策改革所释放的强劲活力,但“三农”依然被一些基础性社会体制与权力结构所桎梏。乡村社会一直坚持着“革命”的主体性遗产,乡村土地、户籍与社会福利等基础性体制、资源配置体制和集权性体制仍然在继续运行,农村各类资源依然被源源不断抽离,由此,持续性的惠农政策仍难以有效扭转乡村衰落的总体格局。乡村发展与振兴已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需要驱动机制与动力的“除旧布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当走出技术型治理的局限,迈向以民主、自治、法治和文明为方向的治理创新。
    一针何以穿千线:城管执法的注意力分配策略
    庞明礼;陈念平
    2020, 36(5):  70-78. 
    摘要 ( 1184 )   PDF (4500KB) ( 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既是科层制组织的工作任务分配方式,也是基层行政组织面临的普遍困境。面对多层级多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基层政府如何能实现“一针穿千线”呢?通过对武汉市B区基层城管的注意力稀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发现,科层制组织结构中隐含了基层注意力分配的内在矛盾,基层城管部门通过专业分工、程序化以及技术引入等“引线”工具使剩余事务条理化,实现注意力扩容;通过注意力的框定机制、纠偏机制、激励机制、动员机制等“穿针”工具使管理过程理性化,实现注意力聚焦。这些工具的组合可能存在效率悖论,具有耗散注意力资源的潜在风险。应建立一种包容基层探索、鼓励多方参与、适应具体情境的运行机制,将开放性、灵活性原则适度融入基层行政组织中,破解“一针千线”矛盾。
    浙江现象与经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务监督有效性研究——基于浙江省武义县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调查分析
    沈费伟;卢福营
    2020, 36(5):  79-87. 
    摘要 ( 1156 )   PDF (4500KB) ( 2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时代总结和深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已有村务监督研究尽管注意到了权力调控、民主监督、制度创新、利益保障等研究视角,但忽视了监督有效性视角,并且尚未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性进行分析。从治理有效性视角出发,通过调查和评估武义县村务监督有效性,发现当前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在效率、效果、效应三个层面均取得了重要绩效。导致村务监督有效的因素,主要包括监督主体的协同性合作、监督要素的系统性整合、监督制度的规范性保障以及监督结构的复合性调适。为持续提高村务监督制度的治理绩效,未来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村务精准监督,通过精准定位村务监督、实施差异化村务监督、提升村务监督的专业化能力、建构简约高效的村务监督制度机制,最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
    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进程评价——基于县市TFP与创新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陈锦其;周学武;潘家栋
    2020, 36(5):  88-95. 
    摘要 ( 1056 )   PDF (4500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路径。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对浙江县市TFP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TFP的演化进程,实证检验创新集聚对TFP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浙江省TFP整体水平逐年提高,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TPF重心经由2001-2014年向西南转移,2015以来向东北回归;(2)空间分布梯度呈现四大都市区、辖区市和县级市逐级递减的梯度发展规律,县级市和辖区市对全省TFP差异的贡献率逐步趋同;(3)创新集聚对浙江TFP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机制上主要推动技术进步而不是效率提升,2008年以来创新集聚的效应更加稳健。
    经济与治理
    城市经济增长与工业SO2排放污染脱钩的空间特征
    夏勇;张彩云;苏丹妮
    2020, 36(5):  96-108. 
    摘要 ( 1068 )   PDF (4500KB) ( 1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表征,而协同推进绿色发展要求各区域的脱钩状态趋向收敛。基于Tapio脱钩弹性系数理论,从空间视角分析经济增长与工业SO2排放污染脱钩状态,并采用空间动态系统GMM模型对区域间脱钩状态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2004-2016年全国272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与工业SO2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不稳定,总体上呈现出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交替的特征;(2)七大区域脱钩状态在空间上呈区内趋同但区际趋异的“俱乐部收敛”特征;(3)收敛状态及速度受竞争效应的正向影响,而溢出效应对收敛状态影响不显著。
    法与治理
    英文学术界百年隐私研究的历史变迁与前沿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
    徐敬宏;侯伟鹏;胡世明
    2020, 36(5):  109-122. 
    摘要 ( 1212 )   PDF (4500KB) ( 1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1900-2018年期间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隐私的期刊论文,对隐私研究领域进行历史的全景扫描。研究发现:隐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法学、心理学以及信息传播科学等学科占据主流地位。近年来,隐私研究受科技发展因素影响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具有沿着技术逻辑的范式推进的发展趋势,其具体内容主要涉及政府规制及行业自律相关的研究,对个人主体的关照较少。中国学者关注的研究主题在逐步融入国际学术界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国内社交媒体等传播媒介的研究和对个体的关注,呈现出一定的本土特色。
    中国育龄妇女起点年龄的法律分析
    柯文俊
    2020, 36(5):  123-128. 
    摘要 ( 1485 )   PDF (4500KB) ( 5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的生育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于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不能仅从女性的自然生理条件孤立地看待,还应考虑生育的社会属性,并结合国家的生育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综合考察。将15岁作为育龄妇女的起点年龄,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生育政策不一致,有损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利于女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应加以调整。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