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李君如
    2005, 21(1):  5-9. 
    摘要 ( 2415 )   PDF (2180KB) ( 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而各种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就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认真面对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社会矛盾,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的理论工作,应该关注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引子:二○○四年感言2 0 0 4年,是进入2 1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第二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年,又是确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
    差异分析与理论重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俞吾金
    2005, 21(1):  10-16. 
    摘要 ( 3130 )   PDF (2867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差异分析法,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区分开来,把马克思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思想区分开来,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区分开来;并进而主张区分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不同的视角。在正本清源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主张,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关系本体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
    张晓林
    2005, 21(1):  17-20. 
    摘要 ( 2425 )   PDF (1838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内容广博精深,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这是自不待言的,同时也给人以多方面的思想启迪和教益,值得深思和领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l945年7月,黄炎培应邀访问延安时,曾感慨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他希望中....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赵子平;孙毅
    2005, 21(1):  21-25. 
    摘要 ( 2483 )   PDF (2354KB)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新阐发,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对于我们党实现执政的?...
    执政能力建设的伦理取向——兼论执政合法性
    杨楹
    2005, 21(1):  26-30. 
    摘要 ( 2349 )   PDF (2389KB) ( 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认为执政能力建设与执政伦理具有内在的强关联性,强调提升执政伦理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目的,二者之间具有手段与目的的逻辑;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多个层面具体地揭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伦理意义;其次,深入地透析执政能力建设所蕴涵的思维品质;最后,强调必须将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性与执政主体建设执政能力的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执政能力建设之目标。
    善治视域里的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探微
    董明
    2005, 21(1):  31-37. 
    摘要 ( 2927 )   PDF (3279KB) ( 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何政权的存在都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并且这个合法性还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随时代发展而适时调整。作为对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现实的积极回应,治理理论已获得了其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与此相应,现代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也要相应地从政党管理向政党治理转换。已日益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中国共产党,其执政的合法性同样不可能仅仅靠历史的合法性。以善治视域来观察,构筑当下中共执政合法性最坚实的基础性工程就是:积极培育公民社会的发展,合理划定国家与社会的边界,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这也是加强中共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重要内容。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政府管理科学化
    马力宏
    2005, 21(1):  38-40. 
    摘要 ( 2457 )   PDF (1399KB) ( 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执政党运用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处理好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的建设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作为执政党,党的建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党自身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二是党执掌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建设的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党的自身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的基础,当然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如果党的自?...
    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及其发展思路探索
    孟祥林
    2005, 21(1):  41-46. 
    摘要 ( 3165 )   PDF (2803KB) ( 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比较长的发展历程,期间发生了多次变化:计划经济下单一的政府支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家庭和土地的双依托模式;市场化进程中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社会化模式。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自保和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农村社会保障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面临新的变化,农村社会保障必须要在运作机制、融资渠道、保障主体以及制度与政策等方面有新的发展思路。
    蒂布特模型与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许彬
    2005, 21(1):  47-50. 
    摘要 ( 2423 )   PDF (1630KB) ( 2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蒂布特地方公共产品均衡模型突破了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垄断供给和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思路,设计了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引入了“消费者选择”,从而在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引入了竞争机制。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对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影响
    王领
    2005, 21(1):  51-53. 
    摘要 ( 2410 )   PDF (1311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从贸易技术壁垒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以后,国际标准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企业的重视。阐述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应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风险和好处,旨在使企业认识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是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启发企业有意识地利用国际标准去赢得贸易主动权。
    民营科技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成长规律研究
    王立军
    2005, 21(1):  54-57. 
    摘要 ( 2450 )   PDF (1554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聚经济效益、区域创新网络以及协作和信任关系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集群的形成。根据民营科技企业集群的成长规律,政府应善于抓住偶发性机会发展企业集群,同时要培育适宜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集群创新体系建设,以促进集群更替和升级。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评估——基于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析
    郑燕伟
    2005, 21(1):  58-61. 
    摘要 ( 2511 )   PDF (1765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关分析表明,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微观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本地供应商、专业化研究和培训机构等相关组织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集群网络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也相对有限。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两岸三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基于廉价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的简单集群向基于投资的标准化产品集群及创新集群转变。
    阴阳思想与五行思想的结合过程及其意义
    何丽野
    2005, 21(1):  62-66. 
    摘要 ( 2381 )   PDF (2082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阳思想与五行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结合时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结合”的日常语言意义是指两者平等地互相交融、贯通。汉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不能说实现了结合。从五行排列的次序的变化看,真正的结合是宋代周敦颐完成的。阴阳思想与五行思想的结合,不仅标志着古代中国宇宙观的完成。更体现了中国哲学适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把封建伦理道德与礼法制度由外在规范变成内在于人,并将其与“自然之天”完全结合的过程。
    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及其重要性探讨
    王云萍
    2005, 21(1):  67-72. 
    摘要 ( 2531 )   PDF (2538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制度伦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个人道德的重要性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然而,就公共行政伦理而言,尽管制度重要,但公共行政人员的良善性格和价值观却可能更加重要。本文拟对这一命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结合中西行政伦理的发展现状,论证公共行政人员个人的价值观在何种意义上比制度建设更为根本。
    法哲学对象新探
    胡文木
    2005, 21(1):  73-77. 
    摘要 ( 2752 )   PDF (2268KB) ( 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学界对法哲学的理解很不一致,一部分人认为法哲学就是法理学或法哲学是关于理论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法哲学是法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究其原因,就在于对法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文章从历史角度,对法哲学进行梳理,运用概念分析法对法哲学的内涵进行解剖,以澄明我国当前法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逻辑地确立法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马克思自由理论及其发展的三条主线对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启示
    张雪伟
    2005, 21(1):  78-81. 
    摘要 ( 2378 )   PDF (1624KB) ( 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体现和展示,先进文化的实质是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神自由与活动自由及其关系、追求社会自由与个人自由,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从追求一般性意义的自由到确立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真、善、美统一的自由是马克思自由观发展的三条主线。它们提供了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规定着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制度框架,指引着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
    论党的“三大理论成果”在党建理论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雷云
    2005, 21(1):  82-87. 
    摘要 ( 2752 )   PDF (2689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贯穿“三大理论成果”中的党建理论的共同主题。正是在根据不同的形势、条件和任务对这一共同主题的探索和回答中,形成了各自系统的建党思想,它们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本文试从关于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应对特定历史条件保持党的先进性等五个方面,对这种关系作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当代工人阶级队伍变化对党的建设和执政地位的挑战——以浙江为例
    张朝晖
    2005, 21(1):  88-92. 
    摘要 ( 2379 )   PDF (2209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工人阶级队伍的重大变化,对于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党因此而面临着一系列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在这些种种变化和考验面前,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本文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对此问题做认真而深入的探讨。
    实现农民工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王怀章
    2005, 21(1):  93-98. 
    摘要 ( 2503 )   PDF (2706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正确处理农民工与城市之间关系是我国现代城市管理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良性互动理应成为农民工与城市二者关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我国当前条件下,通过建设这种良性关系解决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实现农民工与城市良性互动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避免盲目冒进和裹足不前两种错误倾向,采取理性的渐进方式来完成,这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及农民工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论西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及其人性基础
    徐邦友
    2005, 21(1):  99-106. 
    摘要 ( 2610 )   PDF (3659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迥异,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制度结构。本文从规范公共权力的角度界定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并分析了此种制度结构的人性基础。本文认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西方国家的人民沿着自己所开创的政治路径对理想政治生活方式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种型,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一种范式。它有自身独具的治理优势。而从对人性理解的角度去设计、选择政治制度也有其合理和智慧之处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吴静
    2005, 21(1):  107-110. 
    摘要 ( 2238 )   PDF (1753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遭遇种种困难,在理论上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关于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倾向问题,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关于2 1世纪国际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等等,构成了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工具层面的热情相拥和价值层面的冷面相向——试析全球化中的一种民众文化心态
    陈宁
    2005, 21(1):  111-115. 
    摘要 ( 2235 )   PDF (2278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安东尼·吉登斯指出:“全球化,正如我在下面将阐明的那样,它的内容无论如何也不仅仅是关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时———空的巨变。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无论是否是经济方面的,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影响。反过来我们作为个人所做出的种种决定,其后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 1 ) 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如何,都会在受世界经济影响的同....
    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文化挑战——有感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论
    冯婷
    2005, 21(1):  116-120. 
    摘要 ( 2517 )   PDF (2218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资本和市场所推动的全球化给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处于弱势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危机。面对此种局势,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和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与其他文化的对话沟通中去,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清楚的认识和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即必须具有一种“文化自觉”。而对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历史意识的关怀则是我们今天在建立这种文化自觉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
    陈中权
    2005, 21(1):  121-124. 
    摘要 ( 2531 )   PDF (1751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传统美与现代美的比较,着重探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特征及成因。本文认为,美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被具体化为日常生活时尚,被分解成各种琐碎的技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审美,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形式,而是为物质而艺术的手段。美被泛化被低俗化被物质化后,失去了其原先的厚重,不再有多少深刻的底韵和生命的感悟,而成为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碎片。同时,物质化功利化的审美使人们即便得到了美的商品其心境也是沉重的。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论李商隐无题诗的美学价值
    万叶;叶永元;胡天勤
    2005, 21(1):  125-128. 
    摘要 ( 2507 )   PDF (1564KB) ( 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奠定了它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那是一种“意识流”的勺取,是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情乐章的一段无标题音乐。对此,无须以具体指向来界定坐实,而应以诗歌审美的角度,去感悟去体验,用美学的钥匙,去开启这把非逻辑的“无题”之锁。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