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对扎实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理性思考
    沈立江
    2006, 22(3):  5-7. 
    摘要 ( 2342 )   PDF (1500KB) ( 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委作出建设“法治浙江”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必须认识本质、把握关键,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和法治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认识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浙江”....
    论邓小平伦理思想中的三个辩证关系——兼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着眼点
    郑祖泉
    2006, 22(3):  8-13. 
    摘要 ( 2523 )   PDF (2717KB)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邓小平伦理思想中体现着三个重要的辩证关系:一是进取性道德规范与协调性道德规范的关系;二是讲究效率与提倡公平的关系;三是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正确把握这三个辩证关系,找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着眼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效,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视野下的“法治浙江建设”
    徐邦友;陈信勇;张卫星;陈柳裕;董明;燕广;王一义;丁祖年;林学飞
    2006, 22(3):  14-20. 
    摘要 ( 2693 )   PDF (3203KB) ( 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决定,这是我省继全面实施“八八战略”,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之后作出的又一个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法治浙江”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将会对浙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秩序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2006年5月15日浙江省委党校召开了“贯彻省委全会《决定》,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理论座谈会,邀请省内一批专家领导就“法治浙江”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法治浙江”的价值取向及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这里刊载的是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概要。
    福利经济的创新制度机制与价值——兼谈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王志凯
    2006, 22(3):  21-26. 
    摘要 ( 2783 )   PDF (2704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利经济制度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福利经济制度注重人本思想,具有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保障全体公民权益、致力于社会整体福利改善和提高的福利经济制度及以福利经济制度成就的良好社会信用,支持了福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持续竞争力。福利经济体系是福利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并推进城乡与区域的统筹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自是当前之重。学习和借鉴福利经济维系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制度机制,完善和强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和维系社会公正的道德与经济基础,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着力的内容。
    中国经理人市场制度建构的理论探析
    徐林
    2006, 22(3):  27-31. 
    摘要 ( 2880 )   PDF (2024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证实了有效的经理市场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意义,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现阶段的中国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制度环境和合格的市场参与主体,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经理市场建设路径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经理市场参与主体参与过程的分析,探讨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参与主体的博弈均衡,阐释了企业内部经理市场和外部经理市场的协同性,提出了我国建设经理市场坚持内部经理市场与外部经理市场协同发展的观点。
    华人家族式企业的经济分析
    张蕴萍;孙圣民
    2006, 22(3):  32-37. 
    摘要 ( 2457 )   PDF (2418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贝克尔人类行为经济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企业效用函数的数学模型并求最大化解,力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证明华人家族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于一定规模内具有实现企业效用函数最大化的有效制度安排。
    声誉与证券承销商的声誉:一个文献回顾
    刘江会
    2006, 22(3):  38-43. 
    摘要 ( 2205 )   PDF (2411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伴随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声誉在经济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重视。由于证券市场是一个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因此证券市场的声誉问题更是受到了高度关注。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声誉(reputation)在主流经济学中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这可以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没有列入“声誉”这一词条可见一斑。主流经济学之所以没有重视声誉问题,可能与古典经济学家所昭示自由竞争能够带来“经济和谐”的理想境界中所蕴涵的“信息是完备和对称的”这样一个假设前提有关。然而,真实的经济世界并不像“精致”的理论模型所构想的那样是一个信息完备且均匀分布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信息在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并非均匀分布,在这种情形下,声誉的价值就凸现出来,这促使经济学开始关注声誉问题。
    基于收入来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以浙江为例
    李炯;李涛
    2006, 22(3):  44-50. 
    摘要 ( 2331 )   PDF (2556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居民分配结构中最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其现实状况、未来走势与收入来源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法推算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轨迹,并采用居民收入分项集中率与贡献率量化各项收入来源在城乡居民之间分配的均衡程度和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揭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成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行动”与积极生活——解读阿伦特的《人的条件》
    赵萍丽
    2006, 22(3):  51-54. 
    摘要 ( 2598 )   PDF (1907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的条件》是阿伦特继《极权主义的起源》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阿伦特指出本书要探讨的主题就是———“想想我们正在做什么”。全书以“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拥有生命的世人的三种基本条件,并对三者分别加以论述。但笔者以为,阿伦特在这本书里关注的焦点是“行动”。因为它有一种开创新的活动的潜能,但是就是这样一种为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条件正在逐步地消逝。阿伦特就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补救措施。本文作者在阐明阿伦特理论的同时,分析了阿伦特之所以十分强调“行动”的因由。
    生命意志的演变与形而上学的命运
    杨玉昌
    2006, 22(3):  55-59. 
    摘要 ( 2411 )   PDF (2407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意志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历了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到尼采的权力意志的演变。这一演变使形而上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形而上学由此走向终结,西方哲学通过重新思考存在的意义问题开始了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
    启蒙的政治理性与反启蒙
    刘建成
    2006, 22(3):  60-65. 
    摘要 ( 2370 )   PDF (2587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启蒙的政治理性是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民主法治社会的政治理念之基础,它为政治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公共性”支持。然而,启蒙的政治理性在当代却遭受到大众民主理论、批判理论、精英统治理论、系统功能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的批判甚至全盘否定。启蒙运动尽管有很大缺点,但其政治理性的理想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局部性传媒公共领域的呈现——以报纸的批评性报道为分析对象
    邵春霞
    2006, 22(3):  66-70. 
    摘要 ( 2415 )   PDF (2168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依据对报纸批评性报道所进行的内容分析的数据,分析了当前传媒批评性报道的两种主要类型:作为“治理技术”和作为“社会表达”的批评性报道;并将后者作为当前传媒公共领域的一种实践形态,分析了这一非制度化和局部性传媒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缺乏制度支持的不稳定性和局部性特征。
    新闻舆论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初探
    杨作民;肖剑忠
    2006, 22(3):  71-74. 
    摘要 ( 2375 )   PDF (1860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渠道,从善治的角度对政府和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言行进行道义上的审视、评价和督促,显然,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指责也是新闻舆论监督应有并且是重要的内容。新闻舆论监督之所以应该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能够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器,理由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第一,新闻舆论监督能有....
    传媒运用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
    高静;王兴仓
    2006, 22(3):  75-78. 
    摘要 ( 2352 )   PDF (1684KB) ( 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传媒社会、传媒政治的形态特征逐渐显现,政党运行模式中的传媒因素愈发明显,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是政党必须开发利用的政治资源。本文认为,党的执政能力要重视对传媒资源的运用开发,传媒运用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和体现。
    中国省县直辖与市制创新改革方向探索——以浙江为例
    蒋荣;杨华丽
    2006, 22(3):  79-83. 
    摘要 ( 2734 )   PDF (2145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当前中国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管理层次过多、市管县弊端明显、市制不灵活等问题的情况下,适时推进省县直辖与市制创新将是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浙江作为一个行政辖区较小、辖县数量不多、县域经济发达、小城镇发展较好的省份,将是我国可以率先推进省县直辖并在省县直辖的基础上实现市制创新的地区。而建立灵活的省管县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度重整县市区划、开拓市制范畴,将是中国省县直辖与市制创新的改革方向所在。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及其法律化取向
    阙忠东
    2006, 22(3):  84-88. 
    摘要 ( 2329 )   PDF (2339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是面临着新格局中的全面改革,本文立足于这一视角,探讨了这一改革的过程及其应有的法律化取向。
    政府转型与公共品在财政中的切块比例的变化
    韩狄明;詹兆雄
    2006, 22(3):  89-93. 
    摘要 ( 2465 )   PDF (2171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有限政府,机构也比较精干,行政运行成本比较低。对一个通过渐进式改革方式转入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转型,会引起财政切块的变化。要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首先还是经济要平衡较快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法制化的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地方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金进喜
    2006, 22(3):  94-98. 
    摘要 ( 2428 )   PDF (2420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民营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竞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是地方政府管理的作用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动力和阻力因素,从而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华艳红
    2006, 22(3):  99-104. 
    摘要 ( 2470 )   PDF (2723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主体,应该首先将自身塑造成与之相适应的形象。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府公关理论起步较迟、实践中存在较多误区与盲区,导致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误读不在少数;而同时我国社会全面步入转型时期的客观现实对政府公共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转型期的政府公关亟待相关理论的指导,尤其是作为政府公关终极目标的政府形象。文章以转型期作为研究背景,结合有关公共管理理论并从公关的视野中对和谐政府形象进行了多重维度的解喻:主要包含阳光政府形象、信用政府形象、服务型政府形象、效能政府形象、开放合作形象、法治形象等基本维度;并认为惟有以此为基础方能解决政府形象管理的依据和实质问题。
    试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李利群
    2006, 22(3):  105-108. 
    摘要 ( 2392 )   PDF (1956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旨在破解当前的“三农”困境,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未竟之历史任务,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中国的乡村建设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知识分子为代表所掀起的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
    论当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诸问题——以农民参保问题为视角
    黄俊尧;孙立波
    2006, 22(3):  109-113. 
    摘要 ( 2363 )   PDF (2498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与实施以来,已经展示了一定的绩效,使农村群众的卫生权利有所保障。但是这项制度在运作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农民参保问题为切入点,从主体支付能力和农民参保意愿这两个分析视角探讨了影响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尝试提出对策思路。
    农村社会公平的缺失与重建
    王丽琴
    2006, 22(3):  114-117. 
    摘要 ( 2333 )   PDF (1833KB)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公平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相对于城市公民,农村社会公平的缺失依然严重,尤其在教育机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土地征用以及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更为突出。从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入手,着力推进农村社会公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论现实主义之于美国外交
    张天逸
    2006, 22(3):  118-122. 
    摘要 ( 2652 )   PDF (2525KB) ( 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外交政策由两条主线构成,两者之间,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构成的主线的重要性正不断提升。本文第一部分拟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三角外交为例,探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现实主义。然而,探讨现实主义,就无法回避它的对立面———理想主义。本文将在文章第二部分讨论美国总统、利益集团和民众对于外交政策制定的作用,并分析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三者的影响和两种主义之间的联系和矛盾。最后对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论死缓的正确适用
    张波
    2006, 22(3):  123-128. 
    摘要 ( 2321 )   PDF (2623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死缓的适用条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是综合的价值判断,其含义,从反面说,排除作为法定的从轻和减轻处罚的情节,或降低法定刑幅度的情节;从正面说,根据死刑特殊预防的目的,必须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死缓执行期间,如果犯罪人故意犯罪并且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上报由最高人民法院对二者进行价值上大小的衡量,裁定是否变更。死缓核准程序,一直以来存在着异化现象,应该和死刑立即执行适用相同的核准程序。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