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
    王名;乐园
    2008, 24(4):  5-13. 
    摘要 ( 4328 )   PDF (3810KB) ( 2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很多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案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政府职能转移,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及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背景有关。从公共服务购买的案例入手,根据购买过程中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是独立性的还是依赖性的,以及购买程序是竞争性的还是非竞争性的两个维度,对案例进行模式化总结分析。本文共涉及到六个案例,总结出三个模式,分别是依赖关系非竞争性购买、独立关系非竞争性购买和独立关系竞争性购买。在案例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每种模式达到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分析公共服务购买存在的误区和政策建议。本文指出,要达到公共服务购买的效果,在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发挥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双方的比较优势,关键是要保持民间组织在服务购买中的独立性,并建立公开的竞争程序机制,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民间组织的信任,民间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归结起来就是要建立起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契约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
    文化权力、乡村政权与资源动员——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再认识
    李德满
    2008, 24(4):  14-20. 
    摘要 ( 2934 )   PDF (2901KB) ( 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改运动的成功展开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不仅仅是因为土地再分配获得了众多无地少地群众的支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土改运动颠覆了乡村传统的文化观念,打破了乡村传统的人际网络,并获取了乡村的文化权力。传统中国的乡村权力建立在多元交织的文化网络之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权力有利于稳定但资源动员能力差、效率低。土改运动通过思想改造和组织重构,在乡村建立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筑就了新的乡村政权。这种乡村政权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能够高效的进行资源汲取,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权力研究的后现代转向
    秦广强;张雨红
    2008, 24(4):  21-25. 
    摘要 ( 2588 )   PDF (2238KB) ( 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传统社会学视野下关于权力研究的两大理论流派: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利益—冲突”模式和以韦伯为代表的“权威—合法”模式。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以福柯、布迪厄等为代表的后现代社会学家对传统权力理论的批判及立足后现代社会所提出的新权力观,同时,文章对这一后现代转向的特点和理论意义进行了讨论。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次宪政运动的演变
    李先伦;张子礼
    2008, 24(4):  26-29. 
    摘要 ( 2602 )   PDF (1527KB) ( 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民主宪政运动。三次运动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同时,三次宪政运动也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地域性与汉初黄老政治
    郑炀和
    2008, 24(4):  30-33. 
    摘要 ( 2772 )   PDF (1683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尝试从地域文化特色的视野出发,来梳理汉初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背后的文化源流;认为汉初统治集团的地域性、汉楚文化的一脉相承与黄老道家的渊源,这三者的吻合导致的“汉初之治”不是一种巧合。它说明了反秦大业中楚人的胜利不仅仅是下层民众对秦暴政反抗的胜利,更是楚文化对秦文化的胜利。
    民众参与和危机演习:政府危机管理的再思考
    叶国文
    2008, 24(4):  34-38. 
    摘要 ( 2580 )   PDF (2579KB) ( 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8年雪灾的抗击过程凸显政府危机管理的低效。究其原因,既有体制的,也有权责体系等原因,但最主要在于民众缺位。动员和组织民众是政府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保证。危机演习是动员和组织民众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政府危机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政治问责与行政问责的比较分析
    王一星
    2008, 24(4):  39-43. 
    摘要 ( 2553 )   PDF (1921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要理清政治问责与行政问责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理清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他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使政治与行政协调发展。基于这一理论,本文从问责的价值目标、问责内容、问责主体、问责对象四个方面对政治问责与行政问责进行比较分析。
    公私法关系的现代境遇——兼论物权法的法律属性
    钟瑞友
    2008, 24(4):  44-51. 
    摘要 ( 2530 )   PDF (3652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立足于公私法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公私法出现的融合与合作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丰富了传统公私法关系的格局,但并未改变公私法关系中对立这一内含前提。文章以《物权法》为例,强调既分野又兼容是公私法关系历史展开的现代抉择。
    论行政权、私权融合与行政法学研究的变革
    王春业
    2008, 24(4):  52-61. 
    摘要 ( 2854 )   PDF (4543KB) ( 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私法精神对行政权行使的渗透,使得行政权呈现私法化趋势,表现为行政组织的私法化、行政任务的私法化、行政行为的私法化以及行政救济的私法化;与此同时,在原本强调平等、权利、自治、契约的私权领域,行政力却介入其中,并对私权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出现私权行政化趋势,但其所涉范围、程度等有一定的限度。在上述两种现象的背景下,作为以行政权为研究对象的行政法学,其内容也必将发生变革,需要不断予以完善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应跳出纯粹的公法范围,以全新的视野来研究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研究行政权对私权介入的条件、程度、标准。
    也论罪过形式的确定——刑法第15条第2款“法律有规定”的含义
    张波
    2008, 24(4):  62-68. 
    摘要 ( 2601 )   PDF (2930KB) ( 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罪过形式的确定,虽然有刑法第15条第2款“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但是,理论界并没有完全将其贯彻到刑法的解释中。张明楷教授主张,所谓的“法律有规定”,指的是文理有规定。在确定罪过形式的时候,必须以文理规定为前提,尊重人权主义的原理、责任主义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这种观点有不当之处,应该结合法益保护和明文规定的标准,同时考虑司法解释和理论的习惯做法,合理地确定罪过形式。
    马克思“中国—东方”论说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郗戈
    2008, 24(4):  69-75. 
    摘要 ( 2754 )   PDF (2936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西学东渐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即马克思的“中国-东方”论说为中心,具体剖析中国知识分子转化、重构西方理论资源的观念史线索,并以此追踪中国现代性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所书写的“中国形象”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与传播直接参与了现代中国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形塑。关于马克思“中国-东方”论说的诸多歧异与纷争,关系到中国建构现代性的实践道路的选择。“西学东渐”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中西双方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西方现代性掌握“文化霸权”,强行入侵到中国文化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的深层。然而,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从未完全屈服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中国文化主体建构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正在不断扭转这种文化不平等的现状。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论说的“重构”,集中表现在与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一种“反殖民主义的现代性”的逐步建构之上。
    荀子“明分”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文化精神
    程文利
    2008, 24(4):  76-81. 
    摘要 ( 3003 )   PDF (2537KB)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分”是荀子哲学的内在逻辑,并从天道观、正名主义方法论、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探讨了荀学“明分”的特征,进而指出,“明分”最终还是指向和谐的,即“明分”的精神最终指向“和”。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和而不同”,荀子的“明分”和孟子的“求合”代表了“和而不同”的两条路向,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过度亲和“和谐”,而忽视了对“分”的强调,今后儒学的发展应该注意“明分”的意义。
    从哈贝马斯合理化方向看儒家思想合理化潜力——韦伯和哈贝马斯对儒教合理化潜力判断的再思考
    陆自荣
    2008, 24(4):  82-89. 
    摘要 ( 2470 )   PDF (3517KB) ( 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儒家思想合理化潜力,韦伯和哈贝马斯都论述过,但他们的论述显得含糊。在此,我们先从哈贝马斯合理化理论中抽取合理化的研究方向,之后用这一研究方向来判定儒家思想合理化的方向和潜力。在哈贝马斯那里,合理化可以按伦理和认知以及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来划分。合理化的伦理和认知方向由知识性质决定,合理化的内在和外在向度更多地是和人与世界关系预设关联。由于儒家思想的知识是伦理知识,儒家思想的知识预设(人与世界关系)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之“天”具有准生活世界的含义。因此,儒家思想合理化在伦理和内在向度具有较高潜力,我们把这种合理化称之为内在伦理合理化。
    “一家两制”与准中产阶层——以华村为例
    姚俭建
    2008, 24(4):  90-94. 
    摘要 ( 2772 )   PDF (1898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村准中产阶层在由农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过程中,家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其家庭的结构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华村准中产阶层人群中,核心家庭的“一家两制”带来了其家庭内部结构的重构和整合,并使家庭单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有关华村“一家两制”现象的分析,对家庭社会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混合型社会组织:内涵及绩效分析
    盛世豪;王祖强;李显波;常敏
    2008, 24(4):  95-101. 
    摘要 ( 2443 )   PDF (3333KB) ( 1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共识理解中,社会组织一般被划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三大类。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还存在一种超越此划分模式的组织类型——混合型社会组织。鉴于该类组织较少引起关注与分析,本文通过昭示国外以及杭州市该类组织的发展经验,对混合型社会组织展开系统的剖析,力图准确把握这种组织形态的实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理论认识的拓展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
    社区社会资本:概念、方法及限度
    刘华安
    2008, 24(4):  102-106. 
    摘要 ( 2616 )   PDF (2195KB) ( 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资本概念有多重定义,科尔曼从学理上作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和归纳。社会资本是一个从西方引入的概念,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因素有许多耦合之处。对于社区社会资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在现实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尽管社会资本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也有自己的明显局限,突出地体现为对社会资本界定没有取得一致,这导致了在整个研究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不同学科之间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互补。
    全球与地方交互治理下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王立军
    2008, 24(4):  107-112. 
    摘要 ( 2640 )   PDF (2676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区域产业发展进程中,全球和地方的作用是双向度的,且其影响是一个“全球本地化”的历史地理过程。本文以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集群治理两种不同空间尺度的治理为分析视角,分析全球与地方交互治理对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提出两者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存在一般性的四个交互作用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升级策略。
    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汤昕
    2008, 24(4):  113-117. 
    摘要 ( 2570 )   PDF (2287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出发探讨了现阶段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制度改革的失效性一方面源自制度供给者的有限理性使制度改革与制度需求脱轨,另一方面在于短期渐进性的改革使现有制度系统内的冲突得不到调和。文章概述了高校基层学生组织的工作环境,并从制度供给、需求和均衡的角度分析评论了现行和既往的党建工作,最后提出了党建工作改革的建议。
    从新型村治模式看村民自治走向——以绍兴市村级民主治理创新为例
    钱子健
    2008, 24(4):  118-122. 
    摘要 ( 2630 )   PDF (1995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四大政治制度新高度的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为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绍兴市推进村级民主治理的探索和创新为例,探讨了在民主选举之后,如何推进村民自治的课题。本文认为,选举性民主和经常性民主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推进经常性民主是村民自治运动今后的重要走向。
    本土资源与民间法的生长——基于浙江“枫桥经验”的实证分析
    韩永红
    2008, 24(4):  123-128. 
    摘要 ( 2398 )   PDF (2923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律多元理论表明,任何社会秩序构建既有硬法也有软法。软法可以弥补硬法不足,推动公法结构的均衡化,有助于强化法律的正当性,提高法律实效,能够降低法治与社会发展的成本,能够促成公共治理模式的兴起,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法治目标的全面实现。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浙江诸暨“枫桥法”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软硬兼施的混合法模式成为我国解决公共问题的基本模式。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