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及其启示
    何建华
    2008, 24(5):  5-12. 
    摘要 ( 2513 )   PDF (3756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以自己的理论著述对人类的正义事业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地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正义原则的抽象性和形式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不合理性和不正义性,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卓越的社会正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揭示了经济正义在社会正义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生产正义对于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的前提作用,揭示了人类对正义追求由个人美德向制度德性转化的发展趋势,使人类对正义的认识由形式正义进到实质正义,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东正教传统及其对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影响
    孙雄
    2008, 24(5):  13-18. 
    摘要 ( 2569 )   PDF (2883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罗斯哲学是在东正教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俄罗斯东正教是俄罗斯民族固有文化与希腊东正教融合的产物。俄罗斯东正教传统中的救世观念、群体意识、人道主义精神以及神秘主义色彩,都对俄罗斯宗教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学与文艺的后现代困境——以鲍曼的时空体验论为中心
    胡淼森
    2008, 24(5):  19-25. 
    摘要 ( 2721 )   PDF (2927KB)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鲍曼的文艺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后现代时空体验论”,后现代社会时空体验的变化是理解鲍曼思想的重要脉络。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的感性体验,时空则是人类两种感官的纯形式,社会转型期的时空裂变必然影响人类的感性体验。鲍曼对于自由、权力、道德、共同体等问题的思考,是以时空体验的变化为线索的,并含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这为社会理论与美学理论的沟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后现代时空裂变为审美和艺术体验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引发了对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问题的关注,鲍曼对文学艺术的读解和体验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学特征,他提出的写作社会学策略体现了社会学家的介入和反思精神。
    宪政与民主间张力的调解——解读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念
    陈肖生
    2008, 24(5):  26-31. 
    摘要 ( 2576 )   PDF (2762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论是从理论逻辑还是实践历史来看,宪政与民主间都存在着持续的张力。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念及其相互性标准在表达宪政意蕴的同时,承认民主的内在价值,把政治权力看作是作为集体性实体的自由而平等之公民的权力,它没有先验地划定民主不可僭越的范围,每个世代的自由平等的公民都可以依照公共理性公开检讨宪法根本及其它正义问题;罗尔斯通过对公共理性理念的阐发,使民主的诉求与宪政主义所要求的权利保护协调地平衡起来。
    一党与多党:民国政治学的宪政论述
    王向民
    2008, 24(5):  32-38. 
    摘要 ( 2939 )   PDF (3004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规定训政六年,因此阿拉伯数字“六”似乎就成为中国国民党党治的宿命,“六年限至”使得一党专政顷刻间化为浮云,宪政政党制度讨论浮出水面。总而言之,政治学家两种观点:第一,抛弃党治,公开政权。此分为二,或多党竞争,或一党领导多党分际合作有限竞争;第二,继续坚持一党政治,此分为三,或维持党治,但要加强党内团结,提高政府与行政效率;或党内民主;或德意俄式的一党政治。这些宪政论述最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下烟消云灭,成了脆弱国家政权的装饰品。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以小红帽社区志愿者协会为例
    徐家良;黄珊
    2008, 24(5):  39-46. 
    摘要 ( 2673 )   PDF (3271KB) ( 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组织逐渐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小红帽社区志愿者协会为个案,结合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理论,对志愿者协会的拍卖会活动和剪纸分会的活动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发现这一组织具有社会经济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的一般特性,形成行动价值——中心边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行动价值——中心边缘发展模式,一方面体现出社会组织在价值支持下的积极行动功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三主体中,政府主体中心地位与社会组织边缘地位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借助于市场经济的赢利机制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机制,满足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增进就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持续。
    地方治理的理论体系及中国的分析路径
    徐越倩;马斌
    2008, 24(5):  47-53. 
    摘要 ( 3194 )   PDF (3010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治理是治理权威在市场、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分化和扩散,以及在政府体系内部通过行政权力和责任的下放来增进地方(下级)政府的积极性、灵活性、回应性,其实质是治理权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多中心化和多层次化的变迁过程。理解地方治理可以从两种纬度去把握,即横向的多中心治理和政府间分权与治理。中国单一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地方治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是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即中央向地方的权力下放和上下级政府间权力的合理配置,以启动和提升地方组织公共事物管理的参与能力。因此,以权力转移和权力配置为中心的分析模式,为分析中国的地方治理建构了基本的分析路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赵慧珠
    2008, 24(5):  54-59. 
    摘要 ( 2563 )   PDF (2649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年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农村低保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对最低生活保障的认识问题;低保标准的科学制定问题;低保对象的识别确认问题;资金的筹措、配套、落实问题;地区平衡与制度衔接问题;相关法规的建立与管理规范化问题,等等。
    公务员心理状况及其调适分析
    毛秀娟
    2008, 24(5):  60-63. 
    摘要 ( 2539 )   PDF (1727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务员职业群体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且表现复杂多样。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与此直接相联系的是公务员在从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压力和困难。公务员的心理调适需要从人生观、品格锤炼和心理保健等方面开展,以实现提高公务员群体素质和应对复杂工作能力的目标。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列主义和我党的发展思想之新贡献
    韩振亮
    2008, 24(5):  64-69. 
    摘要 ( 2429 )   PDF (2815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发展形式等的理论表现,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新贡献,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自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邓小平“党内和谐”思想探析
    任水才
    2008, 24(5):  70-75. 
    摘要 ( 2456 )   PDF (2507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的重要思想,并提出要正确处理党内三大关系和谐的问题;九十年代初又振聋发聩地提出“稳定压倒一切”、“团结一致向前看”、“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虽然邓小平理论中没有直接出现“党内和谐”这四个字,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充满了以发展党内民主来增进党内和谐、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的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管制放松:租金再分配与管制绩效提高——对温州市出租车经营权拍卖案例的分析
    任晓
    2008, 24(5):  76-80. 
    摘要 ( 2664 )   PDF (2414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温州市出租车经营权拍卖为案例来研究管制行业是如何在政府管制放松下获取到行业市场化机会的,并分析因重新分配管制租金而引起的管制行业绩效提高的变化。对本案例研究发现,政府通过竞价方式配置管制租金所引起的租值耗散是最有限的;且政府对出租车营运管制的放松或退出非但未引发令人担心的管理失控的后果,相反,政府借此得以走出管理效率低下的困境。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变迁的非均衡分析
    唐勇
    2008, 24(5):  81-87. 
    摘要 ( 2451 )   PDF (3127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市场化、商品化、货币化为改革目标,历经蕴含市场的计划分配、充分市场配置、蕴含政府调控的市场配置住房资源三大阶段。直至目前,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仍然在推进与深化中。本文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城镇住房制度变迁过程中三大阶段所显现的制度供求非均衡变动轨迹及制度非均衡变动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推进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几点再认识
    周顺卿
    2008, 24(5):  88-92. 
    摘要 ( 2364 )   PDF (2404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容、主体、自主性以及自主创新的不同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并基于新的分析视角形成新的观点。
    新农村建设中的县级政府角色转型——基于长兴县的个案研究
    何显明;周建民
    2008, 24(5):  93-99. 
    摘要 ( 2471 )   PDF (3255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果说县域连接城乡的结合体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场域的话,那么,县级政府承上启下、连接“条”“块”的角色地位,则决定了它必然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而且必须扮演特殊的重要角色。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的中长期战略,为县级政府角色转型提供了历史性的方位。根据科学发展观及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战略,重新厘定县级政府的角色职能,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已经成为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现实课题。
    寻求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平衡——对浙江长兴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汪锦军;王美琴
    2008, 24(5):  100-106. 
    摘要 ( 2357 )   PDF (2647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政府的重要性不应否定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本文以浙江长兴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考察对象,分析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与局限,并指出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对于更为有效的公共设施建设是必要的。
    新农村建设与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基于长兴县的个案研究
    张旭光;沈柏成;施菊生
    2008, 24(5):  107-112. 
    摘要 ( 2449 )   PDF (2965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村级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抓手。笔者通过对浙江长兴县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的个案调研,总结提炼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建设的长兴经验,并对长兴经验进行了剖析,既肯定了其普遍的指导价值,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庆元县乡镇机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乡镇机构百年嬗变的历史分析
    王侃
    2008, 24(5):  113-118. 
    摘要 ( 2704 )   PDF (2552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中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百年历史,走的是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2005年,在即将取消农业税的前提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口号下,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乡镇机构改革——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庆元县在转变乡镇职能的同时,走出了乡镇机构改革的一条新路。2007年1月,习近平在庆元县考察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实践中注意对这些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不断加以总结、加以深化、加以提炼,用以指导面上的工作”。
    政府与失地农民的互动关系——以浙江余姚市为例
    毛协铜
    2008, 24(5):  119-122. 
    摘要 ( 2545 )   PDF (1769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取”与“予”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政府利益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二者都积极参与其中,互相搏弈,即两者是互动关系。认清政府与失地农民关系的变迁走向,有利于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本文以余姚市为例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①政府与失地农民互动关系呈现的是一种有冲突倾向的“在场合作型”关系;②制度、权威是政府与失地农民互动关系的正式基础;③地方性知识是政府与失地农民互动关系的非正式基础。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温州市龙湾区农村土地流转为个案
    方立明
    2008, 24(5):  123-128. 
    摘要 ( 2427 )   PDF (2695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科技示范集约效应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带来了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流转具有流转范围普遍性、流转过程自发性、流转方式随意性、流转时间长期性、流转用途单一性、流转支付的现金支付为主等特点,其形式有农户自行转包、种养大户承包、集体反租转包、股份合作、租赁转包等等。文章还对土地流转的作用和效益进行了评析,揭示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  编:严国萍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大16开
邮发代号:32-90
单  价:10.00
定  价:60.00
联系方式:0571-89081390
国内统一刊号:33-1406/D
国际标准刊号:1007-9092